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八章冬至㈢ (第2/3页)
个统帅所能得到的全部信任。 所谓祭,就是师祭,大军出动时的祭祀。按照宋人的礼法,祭乃军礼之首,阅武次之,受降、献俘又次之。大秦国这个冬天整军已经完毕。各个统军之人已经确定人选,就等着借这次祭祀正式任命,统帅们然后象征性地离开京师。另外还加了个阅武。以及骁骑军与神策军的比试,以振奋军心与民 校场正北方耸立着一个高约一丈地祭台,上面插着一面白色的旗帜,大旗曰牙,师出必祭,谓之。 赵诚率领文武百官。皆戎服在身,拾级而上,在坛上敬上香、柳枝、灯油、乳粥、酥蜜饼、果,祭北方天王。又献太牢(以牛为牺牲),文武陪位,皆面北而拜。 礼毕,赵诚又登上阅武台,升御帐,文武在侧,诸班卫士翼从于后。阅武台两侧各有一候台。有数人手持各色旗帜,等待命令。 “升军旗!”张士达高呼道。一面赤色军旗在校场正中央冉冉升起,然后在风中猎猎作响。 “鼓起!”张士达又呼道。九九八十一面军鼓响起,起初如惊雷乍响,很快就如同波涛怒吼起来一般,数十万军民只觉得自己的心脏在随着鼓声跳跃着。好像如大河怒涛中行船一般。 在鼓声之中,陈不弃率领着一万精骑从北面踩着鼓点迎面扑来,无视挡住道路地百姓,如大山一般压了过来。百姓连忙如潮水一般向两边避让,阅武台上的文官们见贺兰军的奔势似乎停不下来,胆小的欲转身逃去,只见陈不弃奔至台下三百步远。忽高举起右臂,全军马上停了下来,浑丝不动,一万人令行禁止,如一人一骑般进止自如。 赵诚笑了,他是故意让贺兰军如此嚣张,好让有心人高估自己的军队。候台上传令兵一挥手中黄旗。贺兰骑军忽然一分为二。井然有序地在阵中留出宽约一百步的空地。阵后又奔来三千步军,正是卫慕率领地军队。他们其实也是贺兰骑军的一部分,这次象征性地参加这次阅武。人们发现他们奔跑时的姿势都是一样的,如刀切一般整齐…当然为了这次阅武特意训练的,队列有利于培养纪律精神,虽对战阵并无太大的帮助,但却让围观者大开眼界,至少被人认为是训练有素。 正当人们感叹时,骁骑军与神策军一左一右奔入场前,站在贺兰军的前面肃立。兵甲鲜明,战旗飞扬,共一万五千人等待自己的君王检阅。 “禀国主,贺兰骑军一万,陇右步军三千,骁骑军和神策军各一千,已集结完毕,请国主示下!”张士达奔到台前,单膝跪倒在地奏道。 赵诚走到台前,握紧腰中的长刀刀柄,高声说道:“是雄鹰就应该展翅高飞,是猛虎就应该呼啸山林,是蛟龙就应该翻江倒海。是我大秦国的将士,就应该寻找最凶猛地敌人当作对手。只有如此,才真正称得上是英雄豪杰!尔等有敢为天下豪的勇气吗?” “有、有!”台下的将士高呼道。两边的禁军也高呼着,声震二十里开外,震耳欲聋。 赵诚抬手示意将士停止呐喊,接着命令道:“阅武开始!” 候台上黄旗再一次挥舞了起来,一万贺兰骑军立即掉转马头,从来时的路奔了回去,全无一丝慌乱。骁骑军与神策军也依次退下,校场中留出一大片空地来,只留下陇右军三千步军。 一面青旗挥舞了起来。一队禁军推着车子开了过来,那车子均是由普通载人马车改装而成,上面各自树立着一块铁板,在陇中军面前形成了一条防线。这三千陇右军均装备着强弩,由精钢制成,虽看上去比神臂弓尺寸上小很多,但因为用上了轮棘结构,可以更省力,上弦更迅速,因此对于纯熟者也可以在马背上使用,更有机动性,但射程和力道却也能达到神臂弓那样在三百步外可洞穿重札的效果。 骁骑军与神策军又出现了,他们一左一右将步军夹住,象征着在战场上地保护其两翼不受攻击。 卫慕拔出长刀,站在队伍的右前方,大喝:“强弩,目标正前方两百步,十轮次,直射!” 步军分三排。校尉也纷纷站在排头,校尉们纷纷大喝:“第一排射!” “第一排,退!” “第二排。进!” “第三排,进!” “第二排,射!” “第一排,上弦!” “第三排,上箭!” 三排强弩手依次上弦、上箭、瞄准、射击,又依次地退后。轮番射击,支支比普通箭矢粗短的弩箭,一波又一波直线飞了出去,精确地击中了目标,叮当之声不绝于耳,让人头皮发麻,两百步距离箭矢可以力穿马车上的铁板。三排强弩手配合默契,如行云流水般地退后、前进、射击。 “强弩,目标正方两百步,十轮次。七十五度漫射!” 又是一波又一波的箭雨,这次是漫射,漫天的箭矢向高空中飞去,上升到最高处,倾斜而下,也是正好击中马车地顶部。发出阵阵叮当之声。两百步远用贺兰兵工场造地强弩可以直线瞄准贯穿,漫射时达多少度才能达到击中目标正上方的目地,这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,让一帮大老粗真正搞明白什么是“度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只要他们知道该如何调整射击的角度就行,熟也能生巧。 为了筹备这次阅武。是做过专门训练的,要不然靶车离得太远,力道不够不能射穿,那就达不到轰动地效果。 “好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