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三章参透谒语得玄功  (第4/6页)
出来的,就站在罗通的身后。    “老禅师早!”罗通躬身一揖。    慈云老禅师注视著他,点了点头,含笑道:“施主天资过人,对祖师遗训,大概已经全盘领悟了?”    “老禅师好像是未卜先知,怎么会知道的呢?”罗通心里这般想,一面连忙虔诚的拱手道:“弟子愚昧,全杖老禅师指点迷津,方才稍有领悟!”    “那就好,那就好!”慈云老禅师仰首望天,徐徐的道:“大劫将与,山雨欲来,小施主行藏已泄,只怕已无法在这里完成艺业了!”罗通怔了怔。    慈云老禅师又道:“你悟性甚强,尽这半日工夫,能把你看到的全数记下,自是最好不过,否则能记多少,就算多少。今天午后,你可以下山去了!”    罗通诧异道:“弟子今天午后就要下山吗?”    “不错,小施主初入江湖,老纳不愿你多招是非,所以要你提前下山!”    “弟子不懂!”罗通满脸疑惑。    “其实令祖对本门‘太极玄功’,已有十二成火候,他所以不肯亲自传授于你,是因格于历代祖训!”    “这办法原也不错,但江湖上觊觎本门神功的魔头不在少数,尤以近来为甚,老僧久有把此十八式佛像予于毁去之心,免遭魔障,但终不忍祖师所遗留下的手迹,从老衲手中毁去。自从小施主来了之后,老纳就决定等小施主艺业完成再将它毁去,但目前形势已有了很大的转变!”“唉!”慈云老禅师长叹了口气,继而皱眉又道:“为了不让本门之玄功沦入邪魔之手,只好提前予以毁去!”    罗通讶道:“老禅师真要毁去神像!”    慈云老禅师神色黯然的道:“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。小施主回去时,老纳有两句话烦请小施主转告令祖!”    罗通恭声道:“老禅师请说!”    慈云老禅师道:“老衲是出世之人,令祖却不是出世之人,就这两句话,令祖听了自然会明了的!”    “弟子记下了!”罗通点了点头。    “那就好!”慈云老禅师满意的点了点头,继而肃然道:“小施主是本门最后一个看到这十六式佛像了,希望你多多珍惜,多多记下了!”话声甫落,人已飘然离去。    直到现在,罗通已完全证实了,这十六尊佛像,正是太极门的“太极玄功”而栖霞寺也是太极门的弟子。    慈云禅师话已说得十分明白!为了不让本门武功落入邪魔外道人的手里,所以他即将毁去这十六尊佛像。    罗通是太极门的弟子中,最后一个能亲眼目睹这十六尊佛像的人,所以他必须珍惜这宝贵的半日时间,珍惜太极门玄功的雕像。    他竭尽目力,竭尽心力,把十六尊佛像每一坐姿神态、手势、目光所注,和衣折皱纹,甚至连每一细小之处都不放过,一遍遍的牢记在心里,印进脑里。    许久…许久…时间已在不自觉中消逝…半天的时间,很快就过去了,午膳钟声,又一记记悠扬地传来。    罗通对那十六尊佛像投以最后一眼,心头甚觉十分沉重,于是走下紫峰阁,不久就回转寺中,他跨进膳堂,僧侣们这时业已坐满一堂,开始用斋。    左边的一间小膳堂,那是专供游客用膳之所也摆了一桌素斋,但却空无一人。    “咦!奇怪,今天一早就没见著麦洁七的人影,这会儿都已经吃饭了,他怎么还没出现!”想及此处,罗通只好独自在板凳上坐下来等他了。    这时一名小沙弥走入膳堂,双手合十说道:“罗施主请用斋了!”    罗通含笑道:“等一等没关系!”    “罗施主还要等谁?”    “麦兄还没来啊!”“哦!他早就下山了!”    “他下山了?”    “是的!”    “他什么时候走的?”    “好像是一早!”    “哦!”罗通眉头一皱,暗暗思忖道:“他下山去了,怎么没告诉我呢?对了口他一定是怪我昨晚没理他,心里不高兴,才负气走的!”想及此处,他顿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。    小沙弥见他没作声,施礼道:“施主请用斋吧!小僧告退!”话声甫落,便退了出去。    罗通的心情本就十分沉重,如今又听小沙弥说麦洁七走了,心头更觉惘然若失,当下拿起饭碗,真有食难下咽之感。    他勉强吃了半碗饭,就放下了筷子,站起身来。    慈云老禅师要他午后下山,吃过素斋,自该向他辞行的。    正待他要离开膳堂之际,只见那小沙弥又匆匆地走了进来。    “知客大师要小僧进来转告方施主,此时方施主最好不要到前面去!”    罗通听得奇道:“知客大师有没有说为什么呢?”    “没有,大师就是这样交代小僧的!”小沙弥想了又想,又道:“好像外面来了什么人…”    罗通道:“什么人?”    “不知道!”小沙弥摇了摇头,继而又道:“知客大师已经出去看了!”    罗通道:“我也去瞧瞧!”    小沙弥急道:“罗施主,知客大师特别交待小僧,就是要请施主不要露面…”    言及此处,罗通早已匆匆出了膳堂,人都不见了。    正午。    太阳如火。    栖霞寺的山门前,忽然传来一阵阵的马蹄声,接著就见著三匹骏马,及门而止。    前面一匹枣红马上跨下马背来的,是一个中等身材,头戴瓜皮帽,身穿古铜色绸袍。脸上一直堆著笑容的中年人。    后面两匹马上,则是两个身穿青布长袍的壮汉。    他们的身上虽然穿著长袍,但仍然掩不住趾高气扬,一脸剽悍之色。    人由古铜长袍的中年人领头,大踏步地朝寺内走来。    就在他跨进山门之际,一名灰衣僧人急忙双掌合十,迎了上来,口中则喧著佛号道:“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